大多数拖链生产厂家或高科技公司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一个典型的问题:怎样让技术人才在岗位上充满激情,以便充分利用他们积累的专业知识使公司的人才投资尽快产生效益?同样,在微软不断发展壮大,不断聘用新雇员并将之培育成优秀的技术人员之后,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微软公司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独到之处,就是把技术过硬的技术人员推到管理者的岗位。盖茨与公司其他的早期领导一直都很注意提升技术过硬的员工担任经理职务,这一政策使微软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微软的管理者既是本行业技术的佼佼者,能够时刻把握本产业技术发展的脉搏,同时又能把技术和如何用技术为公司获取最大利润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既懂技术又善经营的管理阶层。例如,集团副总裁内森·梅尔沃德是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博士,师从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斯蒂芬·霍金,他负责公司网络、多媒体技术、无线电通信以及联机服务等工作。但是,这一方法对于那些只想待在本专业部门里,并且只想升到本专业最高位置而又不必担负管理责任的开发员、测试员和程序员来说,是没有多大吸引力的,这样,职业管理的问题就产生了。微软解快这一问题的主要办法就是在技术部门建立正规的技术升迁阶梯。建立技术升迁阶梯的办法,对于留住熟练技术人员,承认他们并给予他们相当于一般管理者可以得到的报酬是很重要的。
在职能部门里,典型的晋职阶梯是从新雇员变成指导教师、组长,再成为整个产品单位里某个功能领域的经理(比如 excel的程序经理,开发经理或测试经理);在这些经理之上就是跨产品单位的高级职位。微软既想让人们在部门内部升迁以产生激励作用,还想在不同的职能部门之间建立起某种可比性,它通过在每个专业里设立“技术级别”来达到这个目的。这种级别用数字表示(按照不同职能部门,起始点是大学毕业生的9 或 10 级,一直到 13、14、15 级),既体现了员工在公司的表现和基本技能,也体现了员工的经验和阅历。升迁要经过高级管理层的审批,并与报酬直接挂钩,这种制度能够帮助经理招收到开发人员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工资方案。
级别对微软雇员最直接的影响是他们的报酬。通常,微软的政策是低工资,包括行政人员在内,但以奖金和个人股权形式给予较高的激励性收人补偿。刚从大学毕业的新雇员(10 级)的年工资为 3 万-5 万美元,拥有硕士学位的新雇员的年工资约为4万~5 万美元;对于资深或非常出众的开发员或研究员,微软将给予两倍于这个数目或更多的工资,这还不包括奖金;测试员的工资要少一些,刚开始年工资为 3 万美元左右,但对于高级人员,其年工资为 8 万美元左右。由于拥有股票,微软的 17 800 名雇员中有大约3 000 人是百万富翁,这个比例是相似规模的公司中最高的。
在微软这一技术晋级制度中,确定开发人员的级别(指 sde,即软件开发工程师的级别)是最为重要的,这不仅是因为在微软以至整个行业中留住优秀的开发人员是决定一个公司生存的关键,还因为确定开发人员的级别能为其他专业提供晋级准则和相应的报酬标准。在开发部门,开发经理每年对全体人员进行一次考查并确定其级别,开发主管也进行考查以确保全公司升迁的标准统一。一个从大学里招来的新雇员一般是 10 级,新开发人员通常需要 6~18个月才升一级,有硕士学位的员工要升得快一些,或一进公司就是11级。一般的升迁标准和要求是当你显示出你是一位有实力的开发人员,编写代码推确无误,而且在某个项目上,你基本可以应付一切事情时,你会升到 12 级,12 级人员通常已对项目有重大影响;当你开始从事的工作有跨越商业单元性质时,你就可以升到 13 级;当你的影响跨越部门时,你可以升到 14级;当你的影响是整个公司范围的时候,你可以升到 15 级。在开发部门中,有 50%~60%的开发人员是 10 级和 11 级人员,大约 20%属于12 级,大约 15%属于 13 级,而剩下的 5%~8%属于 14 级和 15 级。由于级别是与报酬和待遇直接挂钩的,这样,微软就能确保及时合理地奖励优秀员工并能成功地留住优秀的人才。
但是,即使是技术级别或管理职务上升得很快,有才华的人还是容易对特定的工作感到厌倦。为了能长期、有效地激发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挖掘这些天才们的潜在创造力,微软允许合格人员到其他专业部门里寻求新的挑战,并且规定,员工只有在某一特定领域积累了几年经验之后才能换工作。例如,在项目的两个版本之间给相当数量的人员一次换工作的机会。在公司范围内,还有一定比例的人员在项目之间流动。但是,微软并不鼓励所有的人不停地流动,因为微软的大型产品,像 office、word、excel、windows 和nt等需要花几年时间来积累经验,频繁地变换工作是不足取的。通过合理的人员流动,使优秀的员工不至于在同一项工作中精疲力竭,失去热情,同时,也使产品组和专业部门从不同背景和视角的人员的加入中获得新的发展。公司而言更难能可贵。总之,微软公司的人员管理是成功的,特别是对于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公司而言更难难可贵。